自然灾害重建拉动经济?

1998年那年长江发洪水,后来媒体就请一些经济学家出来分析洪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当时有不少人说:发洪水对经济未必是坏事,因为要重建,重建拉动内需,所以反而有可能拉动经济。

那个时候,我学经济才第二年。我当时觉得这个论断违反常识,虽然我知道常识经常是不靠谱的,但是我现在仍然相信这个论断违反常识,好在我现在已经学了11年经济学了,我能说出来这件事情为什么是不对的了。

我在很早的时候想明白的一件事情是,前面的论断极有可能是个会计游戏。这么说吧,假设你有一辆车因为事故报废了(自然灾害),保险公司把钱陪给了你,你又去买了一辆一模一样的车(灾后重建)。对你而言,整件事情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你之前有一辆车,之后还是只有一辆车。然后那些经济学家其实在说,我们把买新车这件事情算入GDP,但是把车报废那件事情不算入GDP,这样GDP里就多了一辆新车(心里想着乘数效应的人请稍等),这样经济就被拉动了。请注意:经济学里不是这么定义GDP的,统计局也不应该这么计算GDP,而是这些经济学家自己搞糊涂了。真正的GDP计算,车辆报废那件事情,取决于你怎么称呼,折旧也好负投资也好,总之是要从当年的GDP里扣除的,买车这件事情记成消费也好,记成投资也好,是要记入当年GDP的。这一正一负,在GDP里正好抵消,对GDP的统计不应该有影响。

当然,上面的故事不是全部,很多人心里还有一个凯恩斯的故事:我买了一辆车,汽车厂就要多生产一辆车,这会帮助增加汽车厂和里面工人的收入,他们又会花钱,然后又会增加其他人的收入,如此下去,我虽然只买了一辆车,但是对整个经济造成的拉动效应要超过一辆车,所以还是能拉动经济的。

凯恩斯的故事显然是有前提和应用范围的(如果不是错的,很多人坚信凯恩斯错的连家都不认识,当然能有资格批评凯恩斯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其实也就属于群殴性质。弗里德曼就认为凯恩斯错的不认识家,虽然凯恩斯仍然是他愿意一起吃晚饭的四个经济学家之一,剩下的三个是:斯密,马歇尔和斯蒂格勒。全美国已经没有几个经济系还教博士生凯恩斯的理论了,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是个例外),不意识到这一点,你可以得出无穷多的谬论:比如说,我们要是把生产的东西全都扔到海里(或者用各种方式毁了),这样也能拉动经济。我们雇无穷多人,挖坑再埋上,再挖开再埋上,这样也能拉动经济。我们吃饭,吃一半扔一半,这样也能拉动经济。

这里我不想用新古典理论来反驳上面的故事,新古典理论会说:你一年到头,开足马力生产也就能产1000辆汽车。自然灾害之后,说不定还影响你的产能,变成只能生产900辆汽车了。因此,不管自然灾害毁了多少汽车,1000辆也好,10000辆也好,这些“需求”是不会变成产出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年900辆汽车。乘数效应根本不存在,因为价格的变动早就把那些多出来的需求给摁回去了,有时候这也叫挤出效应。

我想说的是,凯恩斯的理论不可以被简单或者庸俗的理解成需求拉动一切的理论,否则就会有前面说的那些奇怪的推论。在市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正常工作,原有的秩序被破坏的情况下,比如说大萧条,政府介入大规模的调控需求,与其说是调控需求,不如说是帮助市场恢复秩序。这个时候凯恩斯的药方也许是适用的,虽然未必是因为他想的原因。但,局部的自然灾害并不属于这个范畴。

在市场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灾后重建对总需求未必会有任何显著影响。重建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钱是别人捐出来的,是政府通过赤字,发债,税收或者从别的开支中拿出来的。这些钱,如果不进入灾区,也会被通过各种方式在经济中流通,被花在别的地方,除非大家都是从枕头底下拿出钱来捐款。在承认我完全支持灾区重建努力的前提下,我得说,单从拉动经济的角度考虑,把钱花在地震灾区未必是最有效的花钱方式。新奥而良飓风之后,就有不少经济学家反对重建新奥而良,而是把重建的钱发给灾民,让灾民自由选择居住的城市和把钱花在什么上面,理由是新奥而良是一个一直在衰落的港口城市,花钱重建一个衰落的城市并不是最有效的花钱方式。此次地震灾区的地理条件很恶劣是大家都看到的,如果只考虑经济因素,投很多钱在这些地方重建很难说是有效的。我再说一遍,我支持重建,但背后的理由不是经济上的。说了这么一大堆,无非是说,所谓灾后重建拉动内需极有可能只是一个幻觉,需求不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就像浪费不能浪费出经济增长一样,有些经济学家大概忘了一个术语叫做“机会成本”。

地震,在各种意义上都是灾难,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又有经济学家跳出来说:地震可以拉动内需。要是有谁看到了,留个链接,大家可以一起去瞻仰。

此条目发表在经济学笔记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23 Responses to 自然灾害重建拉动经济?

  1. HAN说道:

    真正的GDP计算,车辆报废那件事情,取决于你怎么称呼,折旧也好负投资也好,总之是要从当年的GDP里扣除的—————-如果反映在公司资产负载表上的可以在GDP里面扣除但是私人事务呢?尤其在个人极少报税的中国?PS:肚子里没墨水于是问下非技术性问题PS2:凯恩斯的理论只适用于需求不足的短期么?

  2. RandomWalk说道:

    全国经济总量是一个数,假设为1000。现在经济增长系数假定为8%。如果没有地震,两者相乘,明年同期经济总量为1080。
    现在地震了,损失一部分,经济总量剩下990。如果增长系数不变。自然明年经济总量会比没有地震少。
     
    问题是经济增长系数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是财富的重新分配(捐款,政府政策倾斜等财富转移),以及‘理性人’的心理预期。
    就地震这个事件对整个国家的所有人平均而言,这两种因素的边际效应都应该是正的(增加的)。所以,增长系数应该可以比8%大一些。更重要的是,这些资金的转移是从各捐款人的综合消费(比如买更多衣服,多去KTV什么的)中转移到受灾人的高端消费(交通,通信建设,房产,耐用消费品)中,因此更多地让这个增长系数趋向于比预期8%更大。
     
    990× (1 + (> 8%)) = ? 是否大于1080看来应该更多取决于增长系数和经济基数的总体效应。
     
    当然,这种逻辑分析只是面对中国这种复杂的初级经济形态的超级简化。在这点意义上,我比较乐于接受茅于轼老先生的‘交换创造财富’(http://randomwalkinusa.spaces.live.com/blog/cns!77D3074A834BCEA3!180.entry)。
     
     
     
     

  3. Weijing Jay说道:

    郭和Li都有道理呐
    受教~

  4. Sen说道:

    Li的意思,我翻译一下:为了把生产结果(GDP)最大化,我们需要把生产资料(资本,或者说钱,再或者说捐款)从综合消费,如KTV转移到高端消费,如交通,通信建设,房产,耐用消费品。
    以下是我的引申,可能和Li的原意有出入:我们应该象30年前一样,集中精力发展“实在”的,比如工业。同时抑制“虚的”,比如第三产业,这样可以最大化我们的总产出。
     
    Li还有一个意思,是说 “捐款,政府政策倾斜等财富转移”这样的 “财富的重新分配” 可以增加生产效率。也就是这样“地震” 引起的分配比“市场”原来的分配有效。
    不知道有没有曲解Li,还请多指正。

  5. RandomWalk说道:

    ZerOSen, you are defintely right. 只是这个讨论(财富的重分配和投资的转移)仅限于经济增长本身,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仅限于它对经济增长系数的影响。如果超出这个框架,去讨论哪个经济更好,哪个经济不好,或者从道德等等经济增长之外的价值判断去评价这个经济增长,那应当是超越我们所要讨论的经济范畴本身。你说呢? 一个合理的逻辑就是即使我们说地震有利于经济增长,我们也不能说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地震。经济发展指数的数量估计与经济发展的综合社会评价是两回事。基于这一点,社会也因此有更多的政治家,律师,军事家等等。更外延一点,所有中外历史书当中描述一个社会的经济时也仅仅是一段也就合理合情了,你说呢?

  6. james说道:

    这个问题太复杂,讨论意义也不大。因为无论如何,灾民除了生命遭受巨大牺牲外,财产也必然损失惨重。灾后重建可能受益的只会是部分企业和政府。总的来说,评论中说的,通过“交换“,改变消费和投资结构的质量,把存量转换成流量,以”创造财富”比较有道理。可能也很难证明灾后重建投资对GDP的拉动,比零散的消费和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小。但我始终觉得灾难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更大规模的组织和协调,来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就像二战的巨大消耗,反而为美国战后几十年的黄金时期打下基础一样。如果四川灾区灾后重建,能产生创新,比如说新建的建筑是否可以更安全更环保的工厂化生产?是否可以产生区域的金融创新形式?等等。如果只是原样重建,意义就小了很多。经济的质量和结构,也许比总量更加重要。另外i,也许可以把重建看作是地区财富再分配的过程,重建的主要受益方应该是重庆,四川是否受益要看中央转移支付的多少,其他地区和央企是净损失。不过如果发国债来重建,也许可以暂时消灭一部分泛滥的人民币。

  7. tiezheng说道:

    比较担心地震会不会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够高了。

  8. 俊峰说道:

    无论如何,这样一件让无数人“不幸福”换来的另一部分个别人的“某种幸福”,是不值得的,也是令人鄙视的,如果这样也算经济增长,宁愿其负增长

  9. ALEX说道:

    我好想看到说美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拉动,
    比如美国人平均每年买十几件衬衫,前面的还没有穿坏,就扔了,再买新的穿。
    这和博主说的“我们吃饭,吃一半扔一半”有什么区别呢?
    我倒觉得这就是拉动经济啊!
     
    我也知道这样是浪费自然资源,在过渡的消耗地球的生命,但既然没有人把这个‘外部性’来内部化,
    从利己的角度出发,这样过度消费来拉动美国经济就是合理的选择。

  10. Unknown说道:

    此文把“破窗理论”反驳了,学经济学就是好,不会被这些理论忽悠了。

  11. 说道:

    1.经济损失巨大这点毫无疑问
    2.从捐款的角度说,很多是拿闲置资金来募捐的。这些钱是可以拉动内需的
    3.重新建设巨大资金需求(总量募捐总额多得多)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毕竟这些东西都要生产出来。至于这些钱是怎么来的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重建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钱是别人捐出来的,是政府通过赤字,发债,税收或者从别的开支中拿出来的。这些钱,如果不进入灾区,也会被通过各种方式在经济中流通,被花在别的地方,除非大家都是从枕头底下拿出钱来捐款。)文中这一段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没有本次灾害,政府发债,赤字可能也不会发生。至于税收转移支付,这个是必然的,但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国库里的和流通领域的票子太多。如果有个地方可以去吸纳这些流动性,从而促进生产的进行和经济发展。而这样一个重建的需求是主要面向全国的,实际上,这可能会缓解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出口需求下降的压力。总而言之,灾后大规模重建将会有利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12. HAN说道:

    此文把“破窗理论”反驳了,学经济学就是好,不会被这些理论忽悠了。——————–想起来,看过本在美国很流行的经济学批判(名字忘了,作者是学了一年经济学的学生,弗里德曼和哈耶克都说这人强)其中第一章就是批判破窗理论:大体意思是商店主人给了500美元玻璃厂,而这500美元也许本来是支付给裁缝做新衣服的,这里裁缝的损失变隐性了,即使算上乘数效应也是双方的所以对经济增长没好处个人觉得这里有个很强的假设是“500美元也许本来是支付给裁缝做新衣服的”而实际上商店主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没有假设的那么强,很可能这500元是作为储蓄了,在这笔“强迫支付”(恩这概念是我瞎掰的,大概是这个意思)的数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个假设就几乎不成立了看到上面很多人说的闲置资金和奢侈品消费也许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我看不出灾后重建能够吸收流动性,请KK兄或者其他人指教

  13. ziteng说道:

    可不可以帮我用经济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一个人酗酒,经常性喝多,睡醒了又出去喝,每次喝多了就是到处发酒疯,经常不回家,到处糟蹋钱~这个问题很困扰我

  14. james说道:

    个人感觉,GDP应该是个流量概念,而财富是个存量概念,这是两码事。存量不变成流量,就不影响GDP;同样不经过交易,价值转化就无法衡量,GDP就无法计算,所以就不算GDP。GDP的统计有科学性,但也存在缺陷。1、财富包括实物和金融资产,我们一部分的经济活动是通过劳动, 把自然资源转化成商品,然后交易,这个过程会产生被统计为GDP的增加值;我们另一部分的经济活动是把金融资产,通过交易去换取其他商品和服务,这个过程最终会拉动前面的实物转化,同时也会包含一部分不涉及实物转化的从劳动力转化出来的劳动成果,也会增加GDP。2、由于GDP的记账方式,要通过统计增加值来计算新增流量,同时必须依赖交易的存在,交易的次数越多,交易过程中附加的劳动力转化就越多,GDP就越多。3、不经过实物转化,从劳动力的消耗中计算出来的GDP就越多,GDP就越“虚”,这也是服务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接受服务当然也能增加幸福指数。4、靠增加交易带来的某些GDP并不能增加价值,比如猪肉定点屠宰后,农民不能私自杀猪,自己要吃猪肉,也要先把猪卖了,再把猪肉买回来,这一来一往,和自己杀自己吃相比,就凭空增加了GDP,但并没有增加价值,农民付出了更高的价格,利益受损,屠宰方获得了利益,但整个社会的价值并没有增加。之所以增加了GDP,是因为农民自己杀猪过程中付出的劳动,不经过交易,不能计入GDP;而商品化后,屠宰方的劳动是计入GDP的。这就是个会计游戏。中国第三产业的GDP低,有这方面的因素,因为我们许多服务都是自给自足,而不是通过社会化来解决。大家以后不做家务,找钟点工来做,就能增加中国的GDP。5、同样的,我们的金融资产如果不能很好的流通,也不利于增加GDP。比如我们有钞票就都不存银行了,都换成现钞放在家里,需要买东西的时候再拿出来。这样银行为中介的乘数效应就不能起作用了,就会造成通货紧缩。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如果联储不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就可能形成挤兑和紧缩。注入了流动性,就会通过乘数效应拉动GDP,当然后果是通货膨胀的风险。6、国民的幸福指数不但和GDP的总量指标相关,还和GDP的结构,以及贫富差距(存量差异)和收入分配(流量差异)。两个完全相同的GDP数值,可能所包含的意义完全不同。7、中国的GDP虽然增长率很高,但质量和结构一直不好,贫富差距很大,收入分配很不合理(尤其是一次分配,政府占有太多资源),所以大家往往感觉不到经济增长的好处。8、GDP的质量和结构,可能比总量更重要!

  15. 说道:

    借kk的blog学点知识,别介意啊。
     
    一直对茅老的"交换创造财富"存有疑义,推理到极致,假如所有的人都忙活着交换,而不去生产,社会财富总量一定不会增加,对吗?不仅如此,交换还因交易成本的存在,会减少财富总值(如运输香蕉到市场,总会有运费、损坏等发生)。但是交易的好处是,人会因为有交易的存在,得到更多的满足,因而提高了扩大生产的愿望。比如香蕉农拥有生产香蕉的优势,可以与渔民、苹果农进行交换,结果就是香蕉农多种香蕉(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行为)的生产形势,与种香蕉的同时同时进行捕鱼、种苹果(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行为)相比,能够得到更多的物质满足(受益于社会分工)。宏观上来看就是提高了香蕉农、渔民、苹果农的扩大生产的愿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香蕉、鱼、苹果,结果社会财富增加。
     
    我以为这个解释更加符合社会现象,比如现在社会进步了,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可每个人都累得要死。。。
    KK和LI以为如何?

  16. HAN说道:

    一直对茅老的"交换创造财富"存有疑义——————–这里的交换是指帕累托改进,茅老用日常化的语言说了具体可以自己google下

  17. Q面说道:

    “重建拉动经济”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其实还需要很多因素来评估,因为在中国还有很多变量因素作用于经济,所以当经济上去了,但是反过来论证需要很多要素来说明。从目前来重建的资金来源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民间的支持的,我更趋向看成非现阶段的流通性资金,比如国家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目前灾区投资的钱并不会对国家各种金融政策造成很大影响,而且目前还处于高膨胀时期。从个人来说,自己所捐的钱基本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捐出去以后很难说会影响到消费能力,可能唯一影响经济较大是由于民间企业的捐助,打个比方,如果企业有较大捐助,但捐助的这部分钱并不会伤及现在企业的机能,但从远期来说,这部分钱的支出可能会影响到未来企业的扩展或者成本等问题。也就是说,在目前整个经济产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储备未来的钱会在现在放入流通领域,社会里出现了把未来要花的钱现在花出去,从这样的单因素来分析以及较长时间段来分析,似乎有较负面作用。当然,要精确评估的话,还得看捐赠资金的数目和企业情况。。。

  18. 说道:

    谢谢理性批判,明白了,圈子绕得有点大,呵呵

  19. 飞鸟·鱼说道:

    直觉上,认为重建拉动内需是悖论。
    可能对某些公司来说,是拉动机会才是真的!

  20. wirx说道:

    到了宏观层面就要多因素分析了,社会综合效益的公式变量很多很复杂,中国的经济价值,和他的政治力量一样,微观的不够,也就是说,非常的垄断集中,这样,目前的中国,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要多考虑其他因素

  21. V说道:

    "真正的GDP计算"
    似乎这个计算方式是博主的独创吧,如果从所谓的“知识创新”角度讲,也许这篇文章还能成立。
    但作为修经济学的学生,则不能算合格了吧,呵呵~

  22. V说道:

    继续看了几篇这里的文章,心理实在担心博主并不牢靠的经济学知识储备能意识到刚才回复中指出的错误。这里再详细说一下:
     
    GDP一般有三种计算方式: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因为这篇文章,博主自创的计算方法就只涉及前面两钟,第三种在这里就不说明了。
    可以明显的看到,博主所谓“真正的GDP计算”把两种方法掺合起来,还相互彼此乱加减。这样的算法,其实最后的结果是,不管人们再怎么劳动、创造价值,最后的结果其实是“0”。
    灾难后的创建,当然能提高GDP。只需要用上面的公式想想就可以了。这都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看完几篇这里的文章后,博主总体上是有打算推翻现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对此,我不知道应该是对博主不破不立的大无畏精神感到钦佩,还是对也许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态度感到悲哀。

留下评论